首页 > 教学教研 >  > 儿童钢琴教学漫谈 焦晓瑜

儿童钢琴教学漫谈 焦晓瑜


作者:管理员   日期:2010-9-2  点击次数:1574次  [返回]

           编者按:本文作者原系安微师范大学音乐系副教授、钢琴教研组组长。长时期来,在担任本校钢琴教学之余,从事儿童课余钢琴教学,成绩不凡,学生多人多次在省、市级演奏比赛中获奖。儿童钢琴教学须结合儿童特点循循善诱,有别于音乐院系学生学琴。本文以作者丰富的实践经验阐述自己的教学思想、教学方法,以及在学生家长的配合下,如何帮助和引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;本文不涉及具体的钢琴弹奏技术及教程、教材选择等问题。当此儿童学琴热潮之中,本文颇有参考价值。

古人说:“衣食足而后礼义兴”。我理解就是“精神文明的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,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以来,经济形势迅速好转,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人们对文化与文明的追求也相应同步增长。在中央为控制“人口的灾难性增长”而提出的“只生一个好”、“优生优育”的基本国策后,广大的年轻父母,无不希望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为素养良好的优秀公民。面对上述现实背景和改革开放的大潮而出现儿童学习“钢琴热”,应该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。
有位四方音乐大师说:“学音乐不能无师自通”。“钢琴热”的出现,就带来一个师资不足的问题。于是害人不浅的“江湖钢琴教员”便应运而生,如果钢琴教学如此简单,音乐学院又何苦开设钢琴系,招生时对音乐基础知识、视唱练耳以及文化课要求又那么苛刻;且从附中(附小姑且不算),到大学本科毕业需要10年呢?儿童学习钢琴,不管他的父母是为了引导子女将来走“音乐之路”,或者是出于培养他们具有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动机,都应该拜在“真正”的钢琴教师门下,去接受正规的、科学的、系统的、规范的学习;一时找不到教师,宁可暂时不学,也千万不能去找那种昨晚临时学习“拜耳”,今天就去“转卖”的“音乐投机商”学习。
教育就是“教书(泛指包括各种科学知识与社会知识)育人”。钢琴教师首先应具有良好的素质——高尚的品德、正确的思想、丰富的音乐知识、诗词、歌唱、美学、哲学、历史、教育学、心理学(特别是与成人不同的儿童心理学)等知识和欣赏美术、雕塑、舞蹈、戏剧……等艺术的兴致和能力(常识);当然还不可缺少“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的美好感情。
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,不可能自发地产生,特别是幼儿的注意力,一般只能集中10~15分钟,很容易受客观的的影响而见异思迁。因此,每堂课的时间不宜太长,控制在20分钟左右为好,当然,大一点的,或者对钢琴开始着迷的孩子,可酌情逐步加长时间。诱导儿童对钢琴产生兴趣,是获得较好学习效果很重要的一环,家长必须与教师配合,启发和培养孩子对钢琴的热爱,使之自觉自愿集中注意力,从而达到教师、琴童、家长“三结合”的教学结构,以争取优良的教学效果,“上课”就是上课,从第一堂课开始,三方面都须严肃认真。上课时,家长最好能在旁陪伴,起到监督学习和排除干扰的作用。琴童往往不易记清楚教师授课时提出的要求,希望家长能作“旁听笔记”,以便孩子回家练琴时进行家庭辅导。但是,在上课时,家长不可因孩子一时达不到要求而进行干涉和干扰,即使在家里练琴,也不可打骂孩子。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记忆,不能干预教师“应如何教”,因为“你不懂这项专业嘛!”诚然,家长中可能有钢琴行家,那也不宜在教师教学现场指手划脚,有不同见解可以背后和教师交换意见,真正的教师(教育家、演奏家)绝不会傲慢地谢绝技艺切磋,一来家长应维护教师尊严和琴童对教师的敬重;二来子女和父母之间有一种称为“天伦”的血亲关系,孩子很容易在父母面前嘻皮笑脸地撒娇,甚至仗恃自己有个“内行”作后台,而产生对教师教学的不信任感和抗拒学习的情绪。有位音乐理论教员,给宿舍大院的十几位小朋友集体上乐理课,所有的孩子都规规矩矩学习,唯独老师的儿子调皮,不但不回答问题,而且离开坐位扑到父亲的怀里,伸出小手要攒他爸爸的耳朵,说“我要吃香蕉”……老师啼笑皆非,没法坚持进行教学。这就证明了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“易子而教”经验总结,多么正确、可贵。
教师在教学中宜以鼓励(表扬)为主,辅之以批评。表扬和批评都应严肃、明确而具体,让孩子知道“为什么?”——“好”在何处,“差”在哪里?特别批评,务须准确,使他心悦诚服;轻率的批评往往不在“点子”上,这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,打击孩子的学习热情,影响后面的教学工作。
我在教学中注意三个环节:基本练习,技法要求和练习曲弹奏。基本练习包括音阶、和弦、琶音、手指、触键、音色……等等,既十分枯燥却又极为重要,每堂课都用5~10分钟按规范要求从严进行,其余时间自然是用在技法和练习曲的教学上,为了巩固学习的收获,我采用打“红五角星”的办法: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记录“红星”的本子。前面所说的三个环节都达到完善、或基本符合要求者,给三个红星,次之给两个,只要有某一点可取也给一个,确实不象话,一个也不给,太糟糕的甚至可以从过去积累的红星中扣去一个、两个。有的儿童对老师布置的课业确实做了,但不理想,对此可以一面表扬他练琴态度认真,一面指出具体的不足之处,要他下次再度“还课”,务必将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。给、不给红星,或者扣除,都须使孩子明确“为什么”,从小培养他们赏罚严明的观念。漏记红星或者照顾情绪送个红星,都会不知不觉地在孩子们的心灵中留下“是非不分”、“老师不公平”的印象。这与“教书(艺)育人”的方针是背道而驰的。孩子们都有荣誉感,对红星很感兴趣,也很珍惜。每隔一定的时间,例如一个月、两个月……不防把各人所得红星的累计数字公布,既有表扬也有批评:勤奋的孩子说“我做梦都在想红星”;成绩差的孩子感到羞愧,往往把记录藏起来。“知耻近乎勇”。这有可能成为“从新开始”的转折点和推动力。孩子的红星多,家长当然高兴。个别家长为了鼓励子女多得红星而发给若干元奖金。这种特质刺激的经常运用值得深思,我认为不宜把“育人”、“养才”的崇高目的,降低到“一切(包括学艺)都是为了金钱”的商业目的,这对孩子的心灵腐蚀作用不可低估啊!
“表扬”在一般正常的情况下是前进的动力之一。但有时候也可能产生副作用:“琴童的虚荣心得到满足而洋洋得意,家长也因儿女有出息而沾沾自喜。这很容易出现脑袋发晕、情绪松散而学习滑坡。一旦发现这种现象,教师须抓住他滑坡的具体问题,带着母亲般的慈爱,当着家长(很有必要旁听)的面,严予批评教育,指出他是个聪明孩子,一点不笨,而是有自满情绪,注意力分散。这种不伤自尊心的启发帮助,琴童能够接受,并很快恢复正常。
常有这种现象:孩子在家里练琴弹得满好,还课时“怯场”,这种心情紧张、发“人来疯”的根子在表现欲现。为了解决儿童心理素质问题,我在布置作业时,宁可适当减少分量,让他在不太吃力的情况下能愉快完成,既解除了急于求成的顾虑,又培养了他的信心;而且每当有进步,则给予记上红星,使“希望”能鼓舞他前进。
心理素质较好的聪明孩子总是非常活跃,有联想力,甚至挑剔老师的“毛病”。我很喜欢敢于和善于独立思考、遇事创根究底的孩子。老师真有毛病,何常不可挑剔;既使挑错了,既可增加教师对孩子的了解,又能促使师生关系融洽,家长也能认识自己的孩子是个颖慧的学琴材料而更信任老师。有个读小学一年级的孩子非常棒,他对我比父母还亲。他爸爸打了他几下,很疼;妈妈骂了什么,还带脏话,搞得他稀里糊涂,把学习的东西都忘了……等等,全都如实地告诉我。作为老师,当然要即时地制止他背后议论父母。他说,他很怕我,但更爱我。师生间建立这种和谐的气氛,无疑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推进。
不管学甚么技术(包括钢琴),开始阶段进度比较快,但学到一家程度,虽然同样努力,却越来越糊涂,脑袋里如同“一锅粥”,于是进度停滞,乃至下滑。这种事,多数学生都会程度不同地碰到。这在心理学上称为“高原现象”,高原现象的影响所及,会使儿童和家长的信心产生怀疑和动摇,老师可得沉住气啊!一面向家长解释这是科学规律,垂头丧气则前功尽弃;迎头拼搏则转化为新的“飞跃”的起点;一面暂时不要把难度太大的作业布置给学生,等孩子对程度稍浅而又好听的作品(练习曲)能出色演奏时,再加油、加码,突破“高原区”,挥鞭前进。
音乐是时间艺术,漫长的钢琴教学过程,也就是解决技术问题与艺术问题结合的过程——运用掌握的各种技巧,去刻划作品特定的艺术形象(感情的抽象)。两者如何结合?大致有两种见解;一是先把技术学好,然后再慢慢去涉及艺术要求;一是开始就得“双管齐下”,让防护林从接触钢琴的第一天起,就开始接受“音乐是抒发感情的艺术,离开了情就失去生命”。即是说需要养成任何时候都把感情(乐感)体现在技巧运用之中的习惯。主张前者并不乏人。我很担心,孩子一经形成忽视乐感,只讲究技巧熟练的习惯,要想改变则倍觉困难。我主张后者。但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执行,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,如果教师愿意下功夫且持之以恒,则是可以作到的。首先是树立正确的乐谱概念,它包含音符组成的旋律(在钢琴上它是由简到繁、由浅入深、由单声部到多到部组合成的复杂织体)和作曲家展示艺术要求的若干术语、符号、记号、指法……等等的总和,只有体现了这一切才,才是完整的演奏。如果技术熟练却缺少艺术表现力,只不过是没有音乐感梁力的音响:反之,乐感不错,技术不过关,要表现作品的感内涵,恐怕也是“心有余而力不足”。其实技术与艺术是互相依存、互相促进,当达到得心应手,“合二而一”时,也就能获得完美无瑕、和谐统一的演奏。体现乐谱上的诸多术语、符号……例如:“渐快……回原速”,要孩子在练琴时做到并不十分困难,但要懂得“为什么渐快”、“为什么要回原速”就比较麻烦了。有些问题能解释清楚(比如我们知道某人姓五,不必追问他为什么姓王),有些问题须待知识积累丰富了自会心领神会,达到“知其然,也知其所以然”。因此,对儿童教学,不防分两步走:第一步是“照办:,第二步是逐渐让儿童理解“为什么”。有许多乐曲,结尾时有“Rit.”记号,有个孩子因为不理解,老记不住。我问他:“你坐过汽车吗?”“坐过”。“汽车到站了,能在快速行驶中突然停下来吗?”他说:我明白了。从此他运用Rit.非常自如。可见心中有形象、有意境是多么重要。
体现乐谱上的一切要求,对儿童来说,也不可死板地绝对化,要考虑到儿童的特点,采取有别于成人的灵活活性。例如速度问题,我给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上作品演奏课时,一开始就要求按作品标明的规范速度练奏,这对青年学习是个很好的锻炼。但“儿童不宜”。因孩子的摹仿力强。“快”易、“慢”难;学一条练习曲(或乐曲),开始不妨放慢速度,等其它问题——手指、力度、分句、呼吸、音色、和弦音的平衡、织体的层次、两手的节奏默契以及各种记号的体现……等解决较好时,再要求逐渐的音准掌握在演奏者的听觉与手指上;而钢琴的音准是掌握在调律师的手上,似乎“听觉”与学钢琴关系不大。其实不然!钢琴是锻炼和培育儿童十二平均律绝对音高概念的最好乐器。钢琴演员、教员、学员时刻都应对钢琴的音准有非常敏锐的感觉,那怕有一根琴弦发音不准(发“花”、发叉),都须立即调试校正,以免破坏对音高的正确感觉,教师有责任教育学童听自己的演奏,挑剔自己的毛病,细微之处是否达到老师的要求。我给孩子课时,总是先弹两遍;第一遍只按乐曲的节奏组合正确地弹出全部音符;第二遍有乐感和音乐表现。要孩子们回答两遍有什么不同,那一遍好?你们既然能辨别我弹的那一遍是平庸的音响,那一遍是音色明丽、感情洋溢的音乐,说明你们有灵敏的“音乐之耳”,对自己弹奏也能具有自我辨别的“自知之明”。培养儿童具有辨别音色的优劣和音乐表现力的体现程度,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。
“背谱演奏”提法有些含糊。一种是“无意(识)记忆”,埋头一遍遍地苦练至烂熟,却对乐曲内涵不甚了了,或知之不多。这种背谱不提倡。有意识背谱,即通过视谱(含全部符号)正确弹奏,达到正确记忆,背奏无误,这是好的。无意背谱常是通过强记达到,容易出现差误,甚至长期在错误中弹奏而不自知;有意背谱是规范演奏在脑子里“刻”下的深深印象,可以避免许多弊端。还须注意,孩子年小,对乐谱上的某些要求无法达到,教师在慎重研究后可另定指法或作权宜之计的改动,并坚持练奏,不准孩子随心所欲地“乱弹琴”。
老师解答或讲解问题,不可模棱两可,似是而非,不仅要明确具体,而且要尽量使用孩子能接受的语言,有个小朋友在练琴时常常把大姆指翘起,改不了。我说:翘大姆指一般是表示“呱呱叫”的意思,他感到难为情,从此注意,终于克服了毛病。还有个学生弹奏《八音盒》,其它无可挑剔,唯独太沉重,轻松不了,弹不出意境。我给他示范也不行;后来让他听一首“叮叮当当的轻音乐”,他马上就“开窍”了。迅速自己陶醉在《八音盒》的迷人音乐里。还有个琴童,不会使用指尖弹琴,而且无名指(四指)不灵活活。我启发他:在琴尖上用指尖,如同在身上抓痒;你的五个手指好比五个小孩,“老四”有点笨,就多关心它、锻炼它怎么样?他乐了,很快解决了问题。
钢琴教师教学生学好弹奏,已算尽了职责。但是孩全党全国需要同步学习乐理、和声、音乐欣赏等知识,他们的家长不太可能拜请更多的专科老师。如果钢琴老师怀有培养人才的愿望,不妨给孩子们作些相应的辅导。学生懂些乐理、和声常识,有助于提高识谱能力;多听、常听优秀演奏(不仅是听钢琴演奏,还应扩大范围)录音,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东西。
每届期末,学校举行考试,很紧张。对考试和练琴均不可松懈,每天练琴时间可以缩短,但须持之以恒千万不能中断。如果条件允许,平时经常举办汇报演奏会,选成绩优异的琴童表演独奏和四手联弹;如能录音、录像提供电台、电视台播放就更能扩大影响。这不仅是检验儿童们的学习成绩和进度,巩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、自尊心、自豪感,同时也有宣传对儿童进行美育教育的重大社会意义。
以上仅仅是我从事儿童钢琴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点滴体会,谨就教于前辈钢琴教学家和同行们,请多指正。

Copyright  @ 2008 深圳市维也那艺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www.wyngq.com [后台管理]  站长统计: